大家好,如果您还对余荫山房建筑装饰特色不太了解,没有关系,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余荫山房建筑装饰特色的知识,包括余荫山房的特点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,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,下面我们就开始吧!
余荫山房简介景点介绍
1、余荫山房小巧玲珑,布局精致,错落有致,与其说这里是一座园林宅邸,不如说这里是一处具有超高水准的艺术代表作品。而这里代表着的,正是我国古代的园林建造艺术水平。在这园林之中更是有着许多耐人寻味,值得大家发掘的细节之处,下面我们就来一同了解一番吧。
2、余荫山房位于广州的番禺区,是岭南园林文化、岭南宗祠文化、书院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,有着景致的园林景观不说,其所代表的的历史以及文化传承也是相当的久远。这里曾是一座私家园林,乃是清代举人邬彬敌人所持有,该园林从建立至今已经有着150多年的历史了,其园林之中的风景建筑也是保存的十分完整,让大家能够欣赏到最为全面的景观特色。
3、善言邬公祠是这里曾经用于接待贵宾和进行盛大庆典活动的场所,这里象征着的是宗族的权利和地位,进入祠堂的人也必须是身份正统的子弟,对祖先进行祭拜的也必须是本家的族人,并且该祠堂设有大门和侧门,在人员的引进上更是非常讲究,通过祠堂内精致严谨的陈列布置,可以看出曾经的邬氏家族地位还是非常的显赫的。
4、卧瓢庐,乃是进入园林之中用于并可休息的地方,这里有着优美的风景陈设,室内装饰简单大方,窗户设计新颖独特,后排用百叶窗,前排用蓝白相间玻璃窗,不仅可以通风换气,而且玻璃的光影变幻还能够让室内的室外的风景随之改变,十分有趣。
5、玲珑水榭,为八角卷棚歇山顶建筑,置身水中,窗开八面,精致玲珑,十分独特,乃是古代园林之主邀请文人雅客在此进行观赏游玩,讨论诗词歌赋,共饮美酒佳肴的一处地方。整个建筑的造型优雅,室内室外景观都非常的独特,丹桂,杨柳,腊梅,石林,孔雀,幽兰,八面美景,各个不同。
余荫山房院墙壁上的装饰是()。
1、余荫山房院墙壁上的装饰是瓜果植物。
2、余荫山房入口照壁的《四福捧寿》巧妙地以“寿”字为架,摆放了荔枝、木瓜、番石榴、杨桃、龙眼等瓜果,其文化内涵是五福临门,因“寿”是五福(长寿、富贵、健康、道德、善终)之首,故突出“寿”字。
3、余荫山房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,是一个文化寻根的好地方。它与佛山梁园、东莞可园、顺德清晖园合称四大名园。名园故主邬彬,字燕天,是清朝举人,官至刑部主事,任七品员外郎。后来园主人看破世情,便告老归田,隐居乡里,兴建了这座园林。为纪念先祖的福荫,取“余荫”二字作为园名,同时期望子孙后代能永泽先祖的福荫。
4、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,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。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。1990年国家建设部、国家文物局、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中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。余荫山房以“藏而不露”和“缩龙成寸”的手法,将画馆楼台,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,布成咫尺山林,造成园中有园、景中有景、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。
用批评赏析的眼光分析余荫山房的优缺点
1、余荫山房,又名余荫园,馀荫山房,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,距广州17千米。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,始建于清代同治五年(公元1866年)(一说为同治六年),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。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,以小巧玲珑、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。
2、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。园中亭台楼阁、堂殿轩榭、桥廊堤栏、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。园中之砖雕、木雕、灰雕、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丰富多彩,尽显名园古雅之风。更有古树参天,奇花夺目,顿使满园生辉。而园中“夹墙竹翠”、“虹桥印月”、“深柳藏珍”、“双翠迎春”等四大奇观,使游人大开眼界,乐而忘返。
3、余荫山房与顺德的清晖园、东莞的可园、佛山的梁园一道,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,而且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,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。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。1990年国家建设部、国家文物局、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。
4、余荫山房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——明、清时期修建的。中国造园艺术之集大成,始于明,理论代表作是计成著的《园冶》;成于清,理论代表作是李渔著的《一家言》。清代,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,涌现于全国各地,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造园高潮。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。
5、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五年(公元1866年),历时5年,于同治十年(1871年)竣工。山房故主邬彬,字燕天,是清朝举人,官至刑部主事,任七品员外郎。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,因而有“一门三举人,父子同登科”之说。邬燕天告老归田,隐居乡里,聘名工巧匠,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之精华,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,兴建了这座特色鲜明、千古流芳的名园。为纪念先祖的福荫,取“余荫”二字作为园名。与余荫山房紧贴相通的建筑就是善言邬公祠,是邬家的祖祠。
6、余荫山房布局精巧。它以“藏而不露”和“缩龙成寸”的手法,将画馆楼台,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,布成咫尺山林,造成园中有园、景中有景、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。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,使全园的文饰做到丰富而精致、素色而高雅,给人们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,如置身于“波暖尘香”之中。
7、其中,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:一是“缩龙成寸”,园内的建筑布局精巧有致,藏而不露。弹丸之地,把亭、台、楼、阁、堂、轩、桥梁、廊提、石山碧水、浮莲全都包含其中,且回廊、花窗影壁相互借景,游入其中感觉园中有园,景外有景,好一个曲径幽深。
8、二是“书香文雅”,不离居室,满园的诗联、佳作文采缤纷浓郁,真可谓岭南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精品。下雨天是赏园最佳时间,那浠浠沥沥的小雨洒在碧绿的睡莲塘中,在深绿的莲叶上滚着,在淡绿的睡莲花瓣上沾着,满园都是淡淡的睡莲香气,几条硕大的红色锦鲤在花间穿行,周围都是如绿云般的竹叶在雨中沙沙地响着。
9、余荫山房园地虽不足2000平方米,但亭桥楼榭,曲径回栏,荷池石山,名花异卉等,一应俱全。园内亭、台、池、馆与游廊、拱桥、假山、花径、围墙交错穿插,构成了幽深曲折、若隐若现的庭苑结构。园中浮雕和建筑装饰皆由名工巧匠精雕细琢,配以诗、书、画,使全园更添恬静、典雅情趣。进入写有“余荫山房”的正门后,过厅堂,穿竹径,便到山房的花园门。门旁有对联一幅:“余地三弓红雨足,荫天一角绿云深”,正是此园点题之句。
10、园景可分为东、西两半部,以游廊式拱桥为界。这座拱桥是桥、廊、亭“三合一”的杰作,表现了设计者的独到构思和造园者的高超技艺,这一美景称为“虹桥印月”。在月朗风清之夜,月影、桥影、人影在荷花池中相映成趣,构成动人心弦的画卷。
11、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,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,建筑细部装饰玲珑精致,兼有苏杭建筑的雅素与闽粤建筑的曼丽。这是园主的书斋,环境清静素雅。池北为主厅深柳堂。堂前庭院两侧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古藤,花儿怒放时宛若一片红雨,十分绚丽。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,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,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,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,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,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,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,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。堂中木刻精品琳琅满目,名士墨宝闪耀清华。其中,引人注目的首先是清乾隆时期大学士刘墉的书法手迹:“韩持国在洛中作诗云:‘闭门读易程夫子,宴坐焚香范使君。顾我未能忘世乐,绿樽红芰对斜曛’。”为通花木雕。隔莲池相望,有“临池别馆”呼应,夏日凭栏,风送荷香,令人欲醉。在深柳堂左侧有一间庐舍,名为“卧瓢庐”,专为宾友憩息而设,
12、东半部的中央为一八角形水池,池中有八角亭一座,名“玲珑水榭”,八面全是窗户,可以八面观景,是全园最佳观景处。该处原是赋诗把酒、吟风弄月之所,有丹桂迎旭日、杨柳楼台青、腊梅花盛开、石林咫尺形、虹桥清晖映、卧瓢听琴声、果坛兰幽径、孔雀尽开屏之八角玲珑。水榭东南沿园墙布置了假山;水榭东北点缀着挺秀的孔雀亭和半边亭(来薰亭)。周围还有许多株大树菠萝、腊梅花树、南洋水杉等珍贵古树。“来薰亭”半身倚墙而筑,“卧瓢庐”幽辟北隅,“杨柳楼台”沟通内外,近观南山第一峰,远接莲花古塔影。东西两半部的景物,通过名叫“浣红跨绿”的拱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。
13、此外,余荫山房南面还紧邻着一座稍小的瑜园。瑜园是一住宅式庭院,建于1922年,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造,底层有船厅,厅外有小型方池一个,第二层有玻璃厅,可俯视山房庭院景色,现已归属余荫山房。两园并在一起,起到了辅弼作用。
14、 2001年06月25日,余荫山房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,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。
好了,本文到此结束,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本站哦!